發表文章

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

圖片
「幸福感不是取決於客觀的經驗累積,而是取決於我們記得什麼」,訪談中妍希引用心理學家康納曼的說法,教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好的情緒習慣,每天給自己10分鐘,寫下感恩筆記,選擇整理出正向的記憶,會幫助我們更容易在生命中感受喜樂。 情緒富含很多積極的訊息,透過情緒可以更深入認識自己,趨吉避凶活出你期待的人生樣貌。本集【人生通識課】,曾任DDI美商顧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暨全球董事顧問、現任為台灣而教(TFT)董事以及School 28社會創新人才學校的共同發起人林妍希,來和我們分享討論EQ常見的迷思,以及我們可養成哪些習慣和行為,幫助自己更有情緒智慧? 請點擊此處連結收聽 podcast  

你也在「安靜離職」中嗎?

圖片
「安靜離職」是近期從國外爆紅回台灣的一個概念,不是真的離職,而是人在心不在,工作者拒絕更多入侵私人生活的工作投入,卻也放棄了追求卓越和無止盡的精進之心,呈現「肉身工作但精神離職」的狀態。繼亞洲的「躺平族」、「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等現象級詞彙後,成為另一個取得年輕世代共鳴的主題標籤。 本集【人生通識課】,曾任 DDI 美商顧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暨全球董事顧問、現任為台灣而教( TFT )董事以及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的共同發起人林妍希,一起分享討論「安靜離職」背後值得關注的訊息和影響為何?除了消極的「安靜辭職」外,我們還可以如何激勵自己,重新燃起工作的目的感、動機和熱情? 請點擊此處連結收聽本集 podcast

林妍希:追求完美不會讓你比較幸福

圖片
我們身處在ㄧ個崇尚完美主義的社會而未察其害,以前的我奉完美主義為圭臬,直到出社會工作、進入顧問公司才開始了解什麼是完美主義,在累積了大量解讀企業人才特質和一對一指導主管的經驗後,才真的打從心裡相信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存在,也看見完美主義過度作用所帶來的黑暗面完全不亞於它成就的美好。因為對完美的執念而讓自己陷入難以自拔的「心苦」,在完美、不完美間擺盪,為難自己或他人。我最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是「完美主義是迷人的毒藥」,小心為了追求盡善盡美而陷入負面耗能的迴圈,讓自己離幸福更遠… 歡迎閱讀全文  請點選此處連結以閱讀全文

分心時代的時間管理

圖片
時間管理,是為了贏得你的幸福,而不是做更多事。兩大反思: 1. 「時間」無法被管理,我們其實管理的是自己: 時間管理 反映你的人生觀, 是你 看待 人生的縮影 , 在 每一天 的 時間 刻 度裡 ,你會怎麼 擺放你 的 角色、 安排 事 情的輕重緩急 ? 這些都 和你的 思維 、動機、價值觀 、 想要 和不想要的 息息相關 。 2. 時間管理的核心 是「以終為始」, 回 應 你的角色 所需 掌握 的 重要事: 並非把事情放到行事曆上面就叫時間管理 , 它的目的也不再是一味追求可以做更多事情的 效率, 而 是為了讓自己在有限的 時間 精力 下 完成 你的關鍵任務。 重點 不是 你完成「多少」事,而是你是否 掌握 了 你的角色 應 該 發揮的那些 「重要」的事。 ▪️本集【人生通識課】,曾任DDI美商顧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暨全球董事顧問、現任為台灣而教(TFT)董事以及School 28社會創新人才學校的共同發起人林妍希,來跟大家分享時間管理究竟是在管理什麼?把事情放到行事曆上面就叫時間管理嗎?有哪些關乎時間管理的思維、工具和方法,能幫助我們獲得身心靈平衡、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而不只是「做更多事」? 歡迎收聽,點擊此處即可收聽這集Podcast

完美主義是迷人的毒藥

圖片
「完美」這兩個字很迷人,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美麗的幻覺,以為追求完美=自己完美,讓你上癮、心甘情願掏心掏肺,好像透過它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難怪心理學家阿德勒說追求完美是促使人類不斷發展自己的內在動力。在2000年開始外商顧問的工作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追求完美有什麼問題,一個人怎麼會不要求處事盡善盡美呢?後來因為工作,必須大量解讀企業的人才特質,才開始了解到完美主義也有它的黑暗面,才真的體會與相信「人很不同」,「生命不在完美,而是獨一無二」,世界不是我設定的一個樣子… 歡迎點擊此處收聽podcast

掌握SBI原則,用建設性回饋滋養成長心態

圖片
對談人: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School 28共同發起人林妍希 在上一集【人生通識課】討論成長型思維的脈絡中,適切的回應與讚美,是滋養成長心態的關鍵作為。無論在家庭、學校、工作職場,或是一般的人際相處,給予有建設性的反饋建議,也是開啟良好溝通、創造正向影響力的重要關鍵。但多數人常遇到的困難是:看到對方的問題,如何啟齒?如何提出有建設性的回應?說出口的建議,如何能引導對方成長進步,而不只是論斷評價,造成傷害?在家庭裡,讚美要怎麼說才具體有效,而不會淪於敷衍? 在本集【人生通識課】,曾任DDI美商顧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暨全球董事顧問、現任教育NGO為台灣而教董事以及School 28社會創新人才學校的共同發起人林妍希,分享顧問公司常用的SBI原則,幫助我們學習適切的回應溝通、具體讚美。妍希也提醒家庭和職場溝通在技術面之外,應該要有的兩大準備:建立【信任帳戶】和不要【過度期待】 歡迎點擊此連結收聽podcast

成長心態:不是學不會,只是還沒學會

圖片
Growth Mindset 成長心態,或稱成長型思維,在這幾年被企業界認為是遴選人才很重要的潛力指標,也在美國教育工作者最為關注的 20 個教育發展趨勢中排名第一。為什麼在企業主眼中,成長心態是定義人才的關鍵條件?成長心態對教育的影響是什麼?在這集的 podcast 中,主持人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和我一起,跟大家聊聊史丹福大學心理系教授卡蘿杜維克研究定義出得成長型思維:「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如何影響我們發揮潛能、達成目標? 歡迎收聽,請點擊連結 在Apple Podcast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