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1的文章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

圖片
「讓社會創新成為人才的公平選項」 台灣第一所社會創新人才學校 School 28  正式啟動與開放申請 【人才是下一個十年社會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卻面臨供需失衡】 近年來,國內外逐漸重視 ESG與SDGs 等永續發展作為,行政院也於 2018 年開始推動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希望支持社會創新組織,成為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 2019 年,全台社會創新推動單位已超過 500 家,越來越多社會創新組織需要潛力人才的投入,以支持組織的營運與成長,但是,卻有三分之一的社會創新組織表示,他們目前的規模與發展條件,難以吸引到關鍵的專業人才投入。反觀,人力市場的調查顯示,有高比例的 Z 世代人才,他們不僅重視工作的專業條件,更重視工作的目的與正向影響力。 有鑒於社會創新領域的人才需求與供給的隱性失衡,以及社會創新人才發展的需要性,台大名譽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邀請長期投注於社會創新事業發展的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前 DDI 美商宏智總經理暨董事顧問(現任企業顧問暨新創董事)的林妍希,以及4位在社會創新領域的力世代(註一)領導人,共同倡議發起「 School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核心小組名單請見註二),期望能夠透過人才培育、社群發展、協力共創的模式,培育新生代的社會創新領導人才,並協助發展影響力職涯,以整體提升臺灣的社會創新動能! [註一]「力世代」延伸「Z世代」定義,係指服務於社會創新組織、竭力改善社會問題,並發揮影響力的22-40歲青年 [註二] School28 共同草創與發起的七位核心成員為: • 李吉仁/ 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校長) • 陳一強/ 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副校長) • 林妍希 / 前DDI美商宏智總經理暨董事顧問(副校長) • 劉安婷/ 為 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 杜瀛/ 為 台灣而教影響力發展部總監 • 林以涵/ 社企流執行長 • 鄭涵睿/ 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更多資訊,請參考下列 ▪️School28網站  https://www.school28.org/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採訪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5268151 Photo Credit : 聯合報 School28草創與發起核心小組。 左起: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前DDI美商宏智總經理暨董事顧問林妍希、為台

從菁英霸權反思成功的定義 Michael Sandel《The Tyranny of Merit》

圖片
推薦2020年Michael Sandel 的新書 《The Tyranny of Merit》 ,今年二月初中文版上市。 摘要書中結語的一段話:不論我們有多拚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 心懷謙卑,是回應社會的起點。 註: 英文書名很強,菁英霸權!可惜中文書名翻成「成功的反思」,削弱了原有的精神與力道。 書中對meritocracy有很多反思。這個字的中文,有的翻成「菁英主義」、「功績主義」....。本書則翻成「才德制」,我個人覺得不妥。 前幾年《原則》一書吸引不少企業高階的眼球,書中也用了meritocracy這字。Meritocracy 第一次出現是社會學家楊恩在1958年發表的《the rise of meritocracy》小說中。

閱讀摘要: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圖片
生命設計的訣竅, 不是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是學會做出好的選擇 。 選擇沒有正不正確可言,重點是「用好方法做選擇」。 選項太多,等同沒有選項。只有在做了決定以後,才會發現自己的偏好。 我們經常會執著於自己是否做了對的決定,一直想當初沒做的選擇。 朝三暮四並不會讓我們「滿意自己的決定」,對生命設計來說,幸福是選擇幸福。 ~摘要自《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第九章

閱讀摘要:哈佛商業評論/主導未來更好的自己 (Take Ownership of Your Future Self)

圖片
未來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呢? 只有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未來的你,並不是你發現的自我,而是你「決定要成為」的那個人。 如果你不花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就會處於被動狀態,被生活推動,被工作和各種壓力日復一日的追著跑。 你怎麼看待自己?或者說,你怎麼定義自己?身分(identity)遠遠比性格更有力量。一個人怎麼認定自己的身分,這個自我認知就會引導他的行為,經過日積月累,行為就變成性格。